秋風過耳
成語拼音
- qiū fēng guò ěr
秋風過耳成語解釋
- 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典故出處
-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成語典故
-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公元561年,吳王病重,把季札叫來,要把王位傳他。季札不受,說:“按理是長子即位,父王請不要對我有什麼偏愛!”吳王就將王位傳了長子諸樊,要他好好照顧季札。 諸樊當了吳王后,和兩個弟弟商量:王位以後兄弟依次相襲,最後讓季札爲王。三個兄弟相繼當了吳王。季札都忠誠地輔佐他們,因此賢名遠揚。 後來餘昧臨終要將王位傳給季札,季札堅決推脫,說:“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做人只求爲人正派,品德高尚。至於榮華富貴,不過象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他離開了京城,直到僚被立爲吳王,纔回來,繼續輔佐僚治理國家。
成語造句
- 外面的吵鬧聲對於專心讀書的他來說就像秋風過耳,絲毫影響不到他。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諸樊、餘祭、夷昧和季札。其中季札最爲賢能,吳王壽夢一直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札堅決推辭不受。
後來吳王壽夢去世,諸樊繼位。諸樊深知季札的才能和品德,在他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餘祭,並囑託餘祭一定要把王位再傳給季札。然而,季札依然無意於王位,他喜歡遊歷各國,增長見識,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季札出使魯國。在魯國,他欣賞到了周朝的音樂和舞蹈,對每一種音樂都能做出精準而深刻的評價,讓魯國的君臣們對他的博學和智慧深感欽佩。完成出使任務後,季札準備返回吳國。
在回國的途中,季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對季札攜帶的寶劍非常喜愛,但又不好意思開口索要。季札看出了徐國國君的心思,但因爲還要出使他國,佩劍是必要的禮儀,所以他沒有當場把劍送給徐國國君。他在心裏暗暗決定,等自己完成這次出使任務後,一定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
然而,等季札再次經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來到徐國國君的墓前,解下自己的寶劍,掛在了墓旁的樹上。他的隨從不解地問:“大人,徐國國君已經不在了,您爲何還要把劍留在這裏呢?”季札感慨地說:“我上次經過徐國時,就已經在心裏答應要把劍送給他了。雖然他現在已經不在了,但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對於我來說,別人的評論就如同秋風過耳,我只遵循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
季札這種重信守諾的行爲,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讚譽和尊重。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君子風範。他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議論,只堅守自己內心的信念和原則。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不衰,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榜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季札這樣的人物雖如星辰般璀璨,但他們的精神卻如同火炬,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言行,書寫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在歲月的磨礪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秋風過耳,而季札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秋風過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