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
成语拼音
- 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成语解释
-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典故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成语典故
-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成语造句
- 他所犯下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成语故事
-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有一个名叫李密的人,他胸怀大志,想要推翻隋朝的暴政。
李密出身贵族,但他目睹了隋朝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愤慨。他开始结交各路豪杰,组织起义军,与隋朝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随着李密势力的不断壮大,他引起了隋朝统治者的极大恐慌。隋朝皇帝杨广派出大批军队前来围剿李密,但李密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敢,多次击败了隋朝军队。
然而,隋朝的一些官员却依然死心塌地为杨广效力,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些官员的恶行简直数不胜数,他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残害忠良,种种劣迹令人发指。
其中有一个名叫宇文述的官员,他仗着自己的权势,在地方上为所欲为。他强行霸占百姓的土地,抢夺百姓的财物,甚至随意杀害无辜的百姓。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但却敢怒不敢言。
李密深知这些官员的罪行,他决定要将他们的恶行公之于众。于是,他开始收集证据,详细记录下这些官员的每一项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密收集到的证据越来越多,这些证据堆积如山,多到用竹子制成的竹简都写不完。
终于,李密在一次起义军的集会上,将这些官员的罪行一一揭露。他慷慨激昂地说道:“隋朝的这些官员,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我们必须要推翻隋朝的统治,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李密的这番话激起了起义军和百姓们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响应他的号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反抗隋朝的斗争中。在李密和起义军的努力下,隋朝的统治终于被推翻,百姓们迎来了新的希望。
而“罄竹难书”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某人的罪行多得写都写不完。它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要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同时,也告诫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他们的罪行终究会被揭露,受到应有的惩罚。
罄竹难书-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