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袍同泽
成语拼音
- tóng páo tóng zé
同袍同泽成语解释
- 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典故出处
-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抗洪救灾的一线,战士们并肩作战,不分彼此,真正展现了同袍同泽的深厚情谊。
成语故事
-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勇,一个叫王猛。他们来自同一个村庄,自幼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成年后,两人都怀着保家卫国的壮志投身军旅。
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遭受着邻国的频繁侵扰,边境地区时常燃起战火。李勇和王猛所在的军队被紧急调往边境抵御外敌。
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敌军来势汹汹,如潮水般涌来。李勇和王猛并肩作战,毫不退缩。他们深知,身后是自己的家园,是父老乡亲,他们必须坚守阵地。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王猛不幸受伤,李勇毫不犹豫地将他背起,冒着枪林弹雨撤回后方。在艰苦的战斗间隙,他们相互照顾,分享仅有的食物和水。
一次,敌军设下陷阱,将他们所在的部队团团围住。李勇和王猛没有丝毫畏惧,他们与战友们紧密配合,奋勇杀敌。经过数日的苦战,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
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李勇和王猛始终同生共死,相互支持。他们的情谊如同钢铁般坚固,正如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最终,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他们所在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边境得以安宁。李勇和王猛也因其英勇无畏的表现,受到了国家的嘉奖和百姓的敬仰。
当他们解甲归田,回到故乡时,乡亲们夹道欢迎。他们感慨万分,回想起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深知这胜利来之不易,而他们之间“同袍同泽”的情谊,也成为了流传在当地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同袍同泽-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