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袍同澤

成語拼音

tóng páo tóng zé

同袍同澤成語解釋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係(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典故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抗洪救災的一線,戰士們並肩作戰,不分彼此,真正展現了同袍同澤的深厚情誼。

成語故事

在烽火連天的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李勇,一個叫王猛。他們來自同一個村莊,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成年後,兩人都懷着保家衛國的壯志投身軍旅。 當時,他們所在的國家遭受着鄰國的頻繁侵擾,邊境地區時常燃起戰火。李勇和王猛所在的軍隊被緊急調往邊境抵禦外敵。 戰場上,硝煙瀰漫,殺聲震天。敵軍來勢洶洶,如潮水般涌來。李勇和王猛並肩作戰,毫不退縮。他們深知,身後是自己的家園,是父老鄉親,他們必須堅守陣地。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王猛不幸受傷,李勇毫不猶豫地將他背起,冒着槍林彈雨撤回後方。在艱苦的戰鬥間隙,他們相互照顧,分享僅有的食物和水。 一次,敵軍設下陷阱,將他們所在的部隊團團圍住。李勇和王猛沒有絲毫畏懼,他們與戰友們緊密配合,奮勇殺敵。經過數日的苦戰,終於殺出一條血路,成功突圍。 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裏,李勇和王猛始終同生共死,相互支持。他們的情誼如同鋼鐵般堅固,正如那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最終,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他們所在的國家取得了勝利,邊境得以安寧。李勇和王猛也因其英勇無畏的表現,受到了國家的嘉獎和百姓的敬仰。 當他們解甲歸田,回到故鄉時,鄉親們夾道歡迎。他們感慨萬分,回想起戰場上的點點滴滴,深知這勝利來之不易,而他們之間“同袍同澤”的情誼,也成爲了流傳在當地的一段佳話,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時,要團結一心,共克時艱。

同袍同澤-成語圖片

同袍同澤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