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敌国
成语拼音
- tóng zhōu dí guó
同舟敌国成语解释
-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典故出处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成语典故
- 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同舟敌国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成语造句
- 在利益面前,原本合作的双方竟然反目,变成了如同同舟敌国般的关系,相互算计,互不相让。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波谲云诡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有两个诸侯国,分别是甲国和乙国。甲国和乙国原本有着一些贸易往来,双方的百姓也能在边境和平地交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甲国的国君雄心勃勃,想要扩张领土,增强自己的势力。而乙国也察觉到了甲国的野心,开始加强军备,以防万一。终于,甲国按捺不住,派遣大军攻打乙国。战争一开始,甲国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势如破竹,乙国的军队节节败退。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乙国的一位名叫张猛的将领挺身而出。他深知此时的乙国不能再各自为战,必须团结一心,才有抵抗甲国的可能。于是,他召集了所有的将领和士兵,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如今,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甲国的军队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就一定能够抵御外敌,保卫我们的家园!”士兵们被他的话语所鼓舞,士气大振。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乙国的军队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顽强抵抗甲国的进攻。张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士兵们也都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然而,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无论是甲国还是乙国,都面临着粮草短缺、兵员不足的困境。
此时,甲国的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一些大臣认为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已经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应该及时停战。而另一些大臣则主张继续进攻,一举消灭乙国。甲国的国君犹豫不决,而前线的将领们为了争夺战功,也开始互相猜忌,不再像最初那样团结一致。
乙国则趁此机会,派出使者与甲国进行谈判。使者在谈判中说道:“如今我们两国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即使最后甲国能够取胜,也必定是惨胜,国力大损。不如我们双方停战,重新恢复和平,共同发展。”甲国的国君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停战的提议。
这场战争让甲国和乙国深刻地认识到,即使在和平时期有过友好的交流,但在利益的冲突面前,也可能瞬间成为敌人。就如同在同一艘船上,原本应该同舟共济,但如果彼此心怀鬼胎,勾心斗角,那么这艘船就会变得岌岌可危,甚至有可能让船上的人成为相互敌对的关系,真可谓是“同舟敌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团结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为私利而相互争斗,最终可能会两败俱伤。
同舟敌国-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