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迫利诱
成语拼音
- wēi pò lì yòu
威迫利诱成语解释
- 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典故出处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第二国际所属的社会民主党,在张伯伦、达拉第的威迫利诱之下,正在发生分化。”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决不为那些威迫利诱所动,始终保持着正直和勇敢。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楚国的强大国家,其国君楚庄王雄心勃勃,想要扩张领土,增强国家的实力。
在楚国的边境,有一个相对弱小的诸侯国——蔡国。蔡国国君蔡侯为人懦弱,国家治理不善,军队也缺乏训练。楚庄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决定对蔡国发动战争。
蔡侯得知楚国大军压境,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的国家无法与楚国抗衡,于是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和。楚庄王却不为所动,他一心想要吞并蔡国,扩大楚国的版图。
楚国的大臣们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接受蔡国的求和,认为战争会给楚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蔡国如果愿意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定期进贡,对楚国也是有益的。另一派则坚决支持楚庄王发动战争,他们认为蔡国弱小,此时不趁机征服,日后可能会成为楚国的隐患。
楚庄王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先对蔡侯进行威迫利诱。他让使者给蔡侯传话:“蔡国若能主动投降,成为楚国的附属,每年向楚国进贡大量的财宝和粮食,楚国可以保证蔡侯继续统治蔡国,并且给予一定的保护。但倘若蔡侯执意抵抗,楚国大军必将踏平蔡国,届时蔡侯性命难保,蔡国百姓也将遭受战火之苦。”
蔡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害怕楚国的强大武力,担心抵抗会带来灭国之灾;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这样向楚国屈服,失去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就在蔡侯犹豫不决之时,楚国的军队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进攻,蔡国的边境频频告急。蔡侯的大臣们也纷纷劝他投降,认为抵抗只是徒劳,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
最终,在楚庄王的威迫利诱之下,蔡侯无奈地选择了投降。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将蔡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楚庄王通过威迫利诱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巩固了楚国的地位。而蔡国的命运,也成为了各国在强权政治下的一个悲惨写照。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立足。
威迫利诱-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