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

成语拼音

rú huǒ rú tú

如火如荼成语解释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典故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缯,望之如火。”

成语典故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 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成语造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并带着妻子和大臣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在吴国期间,勾践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复国的志向。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他决心报仇雪恨,于是开始了艰苦的复国之路。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任用贤能,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与齐国、晋国等诸侯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勾践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出兵攻打吴国。 公元前 482 年,勾践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吴王夫差率领军队迎战,双方在黄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越国的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而吴国的军队则显得有些疲惫和慌乱。勾践看到时机已到,于是下令全军出击,越国的军队如潮水般地冲向吴国的军队。 越国的军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穿着红色的衣服,拿着红色的旗帜,他们的行动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迅速地蔓延开来。这支军队就是越国的“赤军”,他们是越国的精锐部队,以勇猛善战而著称。在“赤军”的带领下,越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突破了吴国的防线。 吴王夫差看到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逃走。勾践率领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在姑苏城下,勾践再次打败了吴国的军队,吴王夫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越国打败吴国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原地区,各国诸侯都对越国的崛起感到震惊和敬佩。越国的胜利,不仅为勾践报了仇,也为越国赢得了尊严和地位。从此,越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勾践也成为了一代霸主。 这场战争中,越国军队的勇猛和气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支穿着红色衣服、拿着红色旗帜的“赤军”,他们的行动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迅速地蔓延开来,所以后来人们就用“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如火如荼-成语图片

如火如荼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