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

成語拼音

rú huǒ rú tú

如火如荼成語解釋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典故出處

《國語·吳語》:“萬人以爲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繒,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繒,望之如火。”

成語典故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捱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喫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爲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故事出自《國語 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羣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成語造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發生戰爭。有一次,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勾踐被迫向吳國求和,並帶着妻子和大臣范蠡到吳國去做人質。在吳國期間,勾踐受盡了屈辱和折磨,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復國的志向。三年後,勾踐回到了越國,他決心報仇雪恨,於是開始了艱苦的復國之路。 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他任用賢能,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與齊國、晉國等諸侯國建立了友好關係。經過十年的努力,越國的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勾踐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出兵攻打吳國。 公元前 482 年,勾踐率領大軍進攻吳國。吳王夫差率領軍隊迎戰,雙方在黃池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越國的軍隊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而吳國的軍隊則顯得有些疲憊和慌亂。勾踐看到時機已到,於是下令全軍出擊,越國的軍隊如潮水般地衝向吳國的軍隊。 越國的軍隊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他們穿着紅色的衣服,拿着紅色的旗幟,他們的行動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迅速地蔓延開來。這支軍隊就是越國的“赤軍”,他們是越國的精銳部隊,以勇猛善戰而著稱。在“赤軍”的帶領下,越國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突破了吳國的防線。 吳王夫差看到大勢已去,只好率領殘部逃走。勾踐率領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吳國的都城姑蘇。在姑蘇城下,勾踐再次打敗了吳國的軍隊,吳王夫差被迫自殺,吳國從此滅亡。 越國打敗吳國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中原地區,各國諸侯都對越國的崛起感到震驚和敬佩。越國的勝利,不僅爲勾踐報了仇,也爲越國贏得了尊嚴和地位。從此,越國成爲了春秋時期的一個強國,勾踐也成爲了一代霸主。 這場戰爭中,越國軍隊的勇猛和氣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支穿着紅色衣服、拿着紅色旗幟的“赤軍”,他們的行動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迅速地蔓延開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如火如荼”這個成語來形容氣勢旺盛、熱烈或激烈。這個成語也成爲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氣,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如火如荼-成語圖片

如火如荼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