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成语拼音

rěn rǔ fù zhòng

忍辱负重成语解释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典故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成语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成语造句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一直默默地努力着,即便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依然选择忍辱负重,毫无怨言。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忍辱负重。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苏武的大臣。当时,汉朝与匈奴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汉武帝为了与匈奴改善关系,派遣苏武率领使团出使匈奴。然而,苏武一行人在匈奴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匈奴单于见苏武等人气度不凡,试图迫使他们投降匈奴,但苏武坚决不从。单于恼羞成怒,将苏武囚禁起来,不给他食物和水,妄图以此来逼迫他屈服。 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苏武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单于见苏武如此坚韧不屈,更加不甘心,于是将他流放到北海边去放羊,并且扬言说只有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回国。北海边环境恶劣,荒无人烟,但苏武毫无怨言,他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痛苦和折磨。 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与羊群为伴,饿了就挖野菜、捉野鼠充饥,渴了就捧起雪水喝。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对汉朝的忠诚,即使面对匈奴人的多次威逼利诱,他也从未动摇。多年过去,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已变得花白,他的身体也日渐消瘦,但他心中的那份信念却从未改变。 后来,匈奴内部发生了变化,新的单于即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也有所缓和。汉朝使者几经辗转,终于得知了苏武还活着的消息,经过努力,苏武终于得以返回汉朝。当苏武手持着已经破旧的旌节回到长安时,百姓们都被他的坚贞不屈和忍辱负重所感动,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苏武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忍辱负重。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承受巨大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让他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敢于忍辱负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用他的忍辱负重,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比厚重,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忍辱负重-成语图片

忍辱负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