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
成語拼音
- rěn rǔ fù zhòng
忍辱負重成語解釋
- 爲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典故出處
-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成語典故
-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併爲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爲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衆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裏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爲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衆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衆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爲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爲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爲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衆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成語造句
- 他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一直默默地努力着,即便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對待,依然選擇忍辱負重,毫無怨言。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人物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忍辱負重。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蘇武的大臣。當時,漢朝與匈奴經常發生衝突和摩擦。漢武帝爲了與匈奴改善關係,派遣蘇武率領使團出使匈奴。然而,蘇武一行人在匈奴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變故。匈奴單于見蘇武等人氣度不凡,試圖迫使他們投降匈奴,但蘇武堅決不從。單于惱羞成怒,將蘇武囚禁起來,不給他食物和水,妄圖以此來逼迫他屈服。
在極度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蘇武憑藉着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單于見蘇武如此堅韌不屈,更加不甘心,於是將他流放到北海邊去放羊,並且揚言說只有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讓他回國。北海邊環境惡劣,荒無人煙,但蘇武毫無怨言,他默默地忍受着這一切痛苦和折磨。
在漫長的歲月裏,蘇武與羊羣爲伴,餓了就挖野菜、捉野鼠充飢,渴了就捧起雪水喝。他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對漢朝的忠誠,即使面對匈奴人的多次威逼利誘,他也從未動搖。多年過去,蘇武的頭髮和鬍鬚都已變得花白,他的身體也日漸消瘦,但他心中的那份信念卻從未改變。
後來,匈奴內部發生了變化,新的單于即位,漢朝與匈奴的關係也有所緩和。漢朝使者幾經輾轉,終於得知了蘇武還活着的消息,經過努力,蘇武終於得以返回漢朝。當蘇武手持着已經破舊的旌節回到長安時,百姓們都被他的堅貞不屈和忍辱負重所感動,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
蘇武的故事成爲了千古佳話,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忍辱負重。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堅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責任,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甘願承受巨大的痛苦和磨難。這種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讓他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要敢於忍辱負重,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蘇武用他的忍辱負重,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無比厚重,成爲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忍辱負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