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竖子

成语拼音

wǔ chǐ shù zǐ

五尺竖子成语解释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在那大放厥词,殊不知他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个五尺竖子,毫无见识和能耐。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名叫卫。卫国的国君虽然努力治理国家,但由于国小力弱,始终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存。 在卫国的都城中,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年,名叫阿勇。阿勇身材矮小,看上去就像个五尺竖子,但他却拥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阿勇自幼便目睹了卫国百姓生活的艰辛,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然而,由于他出身卑微,又没有什么背景,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有一年,卫国遭到了邻国的侵犯。敌军来势汹汹,卫国的军队节节败退。眼看着敌军就要攻到都城之下,卫国国君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在这个关键时刻,阿勇挺身而出。他向国君进言道:“国君,如今敌军虽强,但他们长途奔袭,已是疲惫之师。我们若能组织一支敢死队,趁夜偷袭敌军营地,必能打乱他们的阵脚,为我军争取反击的机会。” 国君和大臣们对阿勇的建议半信半疑,但此时已别无他法,只好同意让阿勇一试。 阿勇迅速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虽然都是普通百姓,但个个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阿勇带领着这支敢死队悄悄地摸向敌军营地。他们如幽灵般穿梭在敌军营帐之间,奋勇杀敌。敌军从睡梦中惊醒,顿时乱作一团。 卫国的军队趁势发起反攻,一举击退了敌军。阿勇和他的敢死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国君论功行赏。阿勇本以为自己终于能够得到重用,一展抱负。然而,那些权贵大臣们却嫉妒阿勇的功劳,纷纷在国君面前进谗言,说阿勇不过是个出身低微的五尺竖子,此次胜利只是侥幸,不可委以重任。 国君听信了谗言,对阿勇的封赏十分微薄。阿勇虽然感到无比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后来,卫国又多次遭遇危机。每当这个时候,阿勇总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保卫卫国浴血奋战。 渐渐地,国君终于认识到了阿勇的忠诚和才能,不再理会那些谗言,开始重用阿勇。在阿勇的辅佐下,卫国逐渐强大起来,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阿勇的故事传遍了卫国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称赞他是卫国的英雄。而他那不畏强权、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卫国人。

五尺竖子-成语图片

五尺竖子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