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豎子

成語拼音

wǔ chǐ shù zǐ

五尺豎子成語解釋

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同五尺之童”。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在那大放厥詞,殊不知他在衆人眼中不過是個五尺豎子,毫無見識和能耐。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名叫衛。衛國的國君雖然努力治理國家,但由於國小力弱,始終在大國的夾縫中艱難求存。 在衛國的都城中,有一個出身貧寒的少年,名叫阿勇。阿勇身材矮小,看上去就像個五尺豎子,但他卻擁有一顆勇敢無畏的心。 阿勇自幼便目睹了衛國百姓生活的艱辛,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爲國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然而,由於他出身卑微,又沒有什麼背景,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 有一年,衛國遭到了鄰國的侵犯。敵軍來勢洶洶,衛國的軍隊節節敗退。眼看着敵軍就要攻到都城之下,衛國國君心急如焚,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在這個關鍵時刻,阿勇挺身而出。他向國君進言道:“國君,如今敵軍雖強,但他們長途奔襲,已是疲憊之師。我們若能組織一支敢死隊,趁夜偷襲敵軍營地,必能打亂他們的陣腳,爲我軍爭取反擊的機會。” 國君和大臣們對阿勇的建議半信半疑,但此時已別無他法,只好同意讓阿勇一試。 阿勇迅速召集了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都是普通百姓,但個個懷着保家衛國的決心。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阿勇帶領着這支敢死隊悄悄地摸向敵軍營地。他們如幽靈般穿梭在敵軍營帳之間,奮勇殺敵。敵軍從睡夢中驚醒,頓時亂作一團。 衛國的軍隊趁勢發起反攻,一舉擊退了敵軍。阿勇和他的敢死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後,國君論功行賞。阿勇本以爲自己終於能夠得到重用,一展抱負。然而,那些權貴大臣們卻嫉妒阿勇的功勞,紛紛在國君面前進讒言,說阿勇不過是個出身低微的五尺豎子,此次勝利只是僥倖,不可委以重任。 國君聽信了讒言,對阿勇的封賞十分微薄。阿勇雖然感到無比失望,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 後來,衛國又多次遭遇危機。每當這個時候,阿勇總是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爲保衛衛國浴血奮戰。 漸漸地,國君終於認識到了阿勇的忠誠和才能,不再理會那些讒言,開始重用阿勇。在阿勇的輔佐下,衛國逐漸強大起來,百姓們也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阿勇的故事傳遍了衛國的每一個角落,人們都稱讚他是衛國的英雄。而他那不畏強權、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衛國人。

五尺豎子-成語圖片

五尺豎子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