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色俱厲

成語拼音

shēng sè jù lì

聲色俱厲成語解釋

聲色: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厲:嚴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典故出處

《晉書·明帝紀》:“(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日:‘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成語典故

唐朝翰林學士韋綬的兒子韋溫在父親死後出來做官,但他始終牢記父親的遺訓不能當翰林學士。唐文宗非常賞識韋溫的才幹,決定任命他爲翰林學士,但韋溫拒不接受。唐文宗聲色俱厲去問他爲什麼,他只好承認是父命難違。

成語造句

他在批評犯錯的員工時,完全不留情面,聲色俱厲地指出了他們的問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朝代,有一位官員名叫鄭厲公。鄭厲公執政初期,國家面臨着諸多問題和挑戰。 當時,朝廷中存在着一些權臣,他們依仗着自己的權勢,常常做出一些違背國法和道德的事情。鄭厲公對此深感憂慮,他決心要整頓朝綱,恢復國家的秩序。 一日,鄭厲公召集了這些權臣,在朝堂之上,他聲色俱厲地指出他們的種種不法行爲。他的聲音洪亮而堅定,面容嚴肅且充滿威嚴,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他引經據典,以古代明君的事例來告誡這些權臣,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鄭厲公說道:“昔日堯舜之治,以公正廉明而得民心,國家繁榮昌盛。而如今你們卻爲所欲爲,將國法視爲無物,這如何對得起百姓,又如何對得起祖宗社稷!”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讓那些權臣們個個心驚膽戰。 這些權臣們從來沒有見過鄭厲公如此嚴厲的態度,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其中一些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改過自新,重新爲國家效力。然而,也有一些人仍然執迷不悟,試圖繼續與鄭厲公對抗。 鄭厲公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繼續以強硬的姿態面對這些頑固的權臣。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嚴厲打擊那些違法亂紀的行爲,同時提拔了一些清正廉潔的官員,爲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國家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朝政也開始走上正軌。百姓們對鄭厲公的果敢和決斷拍手稱讚,國家也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鄭厲公以聲色俱厲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成功地整頓了朝綱,爲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事蹟也被後世傳頌,成爲了人們心目中一位有勇有謀、敢於擔當的明君典範。而“聲色俱厲”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時的嚴厲態度和堅定決心。

聲色俱厲-成語圖片

聲色俱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