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溺叔援
成语拼音
- sǎo nì shū yuán
嫂溺叔援成语解释
- 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典故出处
-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成语典故
- 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语造句
- 在那种紧急情况下,他不得不做出嫂溺叔援的举动,虽然有些违背常理,但也是为了救人。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鲁国。鲁国境内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淳于髡。
淳于髡生性善良且聪明机智。一天,他在集市上听到人们议论纷纷,说是村里有一女子在河边洗衣时不慎落水,而她的小叔子正好经过。小叔子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跳进水中将嫂子救起。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然而却引来了一些人的非议。
这些人认为小叔子与嫂子有身体接触,违背了当时所谓的“男女大防”。淳于髡听到这些言论后,心中十分不以为然。他认为在生命危急的时刻,救人是最为重要的,那些死板的礼教不应成为阻碍救人的理由。
淳于髡回到家中,将此事说与父亲听。父亲长叹一声道:“儿啊,这世间之事,往往复杂难辨。那小叔子援救嫂子,确实是出于善心,但世俗的眼光却未必能理解啊。”淳于髡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这种观念实在是荒谬可笑。
不久后,淳于髡遇到了一位博学的夫子。他便向夫子请教此事,夫子抚着胡须说道:“这正是‘嫂溺叔援’的典型事例啊。古人云:‘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在生命攸关之际,岂能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而见死不救呢?这种情况下,小叔子的行为是完全正确且值得赞扬的。”
淳于髡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决定站出来,为那小叔子正名,也为了纠正这种不合理的观念。他在集市上公开演讲,阐述自己对于“嫂溺叔援”这件事的看法。他说:“当生命面临危险,我们应该以拯救生命为首要任务,而不是被那些不合理的礼教束缚住手脚。如果因为害怕闲言碎语而放弃救人,那才是真正的不仁不义。”
他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淳于髡的看法,他们意识到在特殊情况下,应该以人性和善良为本,而不是一味地坚守那些可能会违背常理的规矩。
从此,“嫂溺叔援”这个故事在鲁国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反思礼教与人性关系的一个经典事例。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盲目地遵循传统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东西。而淳于髡也因为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为了人们心中敢于打破旧有观念、追求真理的代表。
嫂溺叔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