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

成語拼音

shí shì qiú shì

實事求是成語解釋

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典故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成語典故

漢景帝時期,河間王劉德特別喜歡研究儒家的經典著述,他讀儒學時總是根據實例求證真相。他從民間得到好書後,親自抄寫一份給原主,同時還贈以金銀。因此很多人慕名給他送書。長此以往,他的藏書比朝廷的存書還多。

成語造句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和決策,要做到實事求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華國。華國的君主十分重視國家的發展和治理,他渴望找到一種能夠真實反映國家狀況、幫助他做出正確決策的方法。 在華國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李明。李明是一個非常聰明且正直的人,他深知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他經常深入民間,實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狀況,收集真實的信息反饋給君主。 有一次,華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許多地方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其他大臣們爲了討好君主,紛紛上報說旱災並不嚴重,百姓們依然生活富足。但是李明卻站出來,實事求是地向君主稟報了真實的情況,包括災區的範圍、百姓的困境以及可能引發的後續問題。 君主一開始很生氣,認爲李明在誇大其詞。但是李明毫不畏懼,他引經據典,列舉了歷史上因爲隱瞞災情而導致國家陷入危機的例子。他說:“陛下,我們不能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瞭解國家的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同古代的明君,他們總是以事實爲依據,做出明智的決策,才使得國家繁榮昌盛。” 君主被李明的真誠和勇氣所打動,決定親自去災區視察。當他看到百姓們真的在受苦捱餓時,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君主開始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來應對旱災,包括開倉放糧、興修水利等。 在李明的影響下,華國的朝堂逐漸形成了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大臣們不再只說好聽的話,而是敢於說實話、辦實事。華國也因爲這種實事求是精神,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 多年後,華國面臨一場與鄰國的戰爭。在戰爭前,李明再次發揮了實事求是的精神。他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和形勢,提出了合理的戰略建議。雖然這個建議一開始並不被其他大臣所認同,但是君主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採納了李明的建議。 最終,華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國家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而李明也因爲他的實事求是和卓越貢獻,成爲了華國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從那以後,實事求是的精神在華國深深紮根,成爲了這個國家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人們要以事實爲依據,不誇大、不隱瞞,才能真正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實事求是-成語圖片

實事求是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