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听事行
成语拼音
- yán tīng shì xíng
言听事行成语解释
- 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典故出处
- 《韩非子·说疑》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领导的决策他总是认真落实,做到言听事行,因此颇受赏识。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有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名叫刘恒。刘恒即位之初,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刘恒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广纳贤才,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于是,他在朝廷之上,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无论言辞是温和还是激烈,他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倾听。
有一次,一位名叫张释之的大臣向刘恒进言,谈到了当前国家律法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张释之直言不讳地指出,律法的公平公正执行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不能因为权贵的干预而有所偏私。刘恒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之后,在处理一起涉及权贵的案件时,刘恒原本想要从轻发落,但回想起张释之的进谏,他最终还是决定依法行事。这一决定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轰动,众人皆称赞刘恒的公正无私。
还有一位名叫贾谊的大臣,他针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向刘恒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刘恒不仅耐心倾听,还将其中可行的部分立即付诸实践。
在刘恒的治理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言听事行,使得大臣们更加敢于直言,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正是因为刘恒能够做到言听事行,虚心纳谏,不刚愎自用,才使得国家的政策能够符合实际情况,顺应民心。他的这种品质,也为后世的君主树立了榜样。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刘恒言听事行的佳话,永远流传,成为了后世治国理政者借鉴的典范。
言听事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