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不亲

成语拼音

shòu shòu bù qīn

授受不亲成语解释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语造句

男女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场合要注意授受不亲。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卫国。卫国的公子顽与他的庶母宣姜之间发生了一段特殊的故事。 宣姜本是卫国为太子伋迎娶的女子,然而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伋的父亲卫宣公,成为了卫国的夫人。后来卫宣公去世,宣姜就留在了卫国。 公子顽是卫宣公的儿子,他年轻有为,风度翩翩。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子顽与宣姜相遇了。他们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但碍于彼此的身份,他们都不敢轻易跨越那道道德的界限。毕竟,在那个时代,母子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严肃和庄重的,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 然而,周围的人却开始有了一些议论和传言。他们认为公子顽和宣姜的关系过于亲密,已经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但公子顽和宣姜始终坚守着最后的底线,他们知道这种感情是不被世俗所允许的。 有一天,卫国的一位大臣找到公子顽,劝他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违背“授受不亲”的礼教原则。公子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明白自己和宣姜的感情是不应该存在的,但他又无法割舍对宣姜的那份情感。 最终,公子顽还是决定听从大臣的建议,与宣姜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再与宣姜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宣姜也理解公子顽的决定,她知道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能深埋心底。 尽管他们没有违背最后的礼教底线,但这段特殊的感情故事还是在卫国流传了开来。人们在感叹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礼教的重要性。而“授受不亲”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后世用来形容男女之间应该保持适当距离,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礼教的严格和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它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感情面前,人们也需要权衡道德和伦理的因素,做出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选择。虽然公子顽和宣姜的感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印记,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授受不亲-成语图片

授受不亲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