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不親

成語拼音

shòu shòu bù qīn

授受不親成語解釋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典故出處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雄辯家淳于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用手遞受物品是禮,那麼嫂子掉進水裏,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禮嗎?孟子認爲是禮。淳于髡又說天下的人都掉進水裏,你爲什麼不去救?孟子回答說應該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成語造句

男女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場合要注意授受不親。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衛國。衛國的公子頑與他的庶母宣姜之間發生了一段特殊的故事。 宣姜本是衛國爲太子伋迎娶的女子,然而卻陰差陽錯地嫁給了伋的父親衛宣公,成爲了衛國的夫人。後來衛宣公去世,宣姜就留在了衛國。 公子頑是衛宣公的兒子,他年輕有爲,風度翩翩。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子頑與宣姜相遇了。他們之間漸漸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但礙於彼此的身份,他們都不敢輕易跨越那道道德的界限。畢竟,在那個時代,母子之間的關係是極其嚴肅和莊重的,有着嚴格的禮教規範。 然而,周圍的人卻開始有了一些議論和傳言。他們認爲公子頑和宣姜的關係過於親密,已經有悖於當時的倫理道德。但公子頑和宣姜始終堅守着最後的底線,他們知道這種感情是不被世俗所允許的。 有一天,衛國的一位大臣找到公子頑,勸他要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能違背“授受不親”的禮教原則。公子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明白自己和宣姜的感情是不應該存在的,但他又無法割捨對宣姜的那份情感。 最終,公子頑還是決定聽從大臣的建議,與宣姜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努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不再與宣姜有過於親密的接觸。宣姜也理解公子頑的決定,她知道他們之間的感情只能深埋心底。 儘管他們沒有違背最後的禮教底線,但這段特殊的感情故事還是在衛國流傳了開來。人們在感嘆他們命運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禮教的重要性。而“授受不親”這個成語,也成爲了後世用來形容男女之間應該保持適當距離,遵守倫理道德規範的代名詞。 這個故事反映了春秋時期社會禮教的嚴格和人們對於道德規範的重視。它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感情面前,人們也需要權衡道德和倫理的因素,做出符合社會價值觀的選擇。雖然公子頑和宣姜的感情沒有得到圓滿的結局,但他們的故事卻成爲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印記,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授受不親-成語圖片

授受不親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