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骼埋胔

成语拼音

yǎn gé mái zì

掩骼埋胔成语解释

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典故出处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成语典故

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后汉书·质帝纪》

成语造句

战争过后,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幸好有一群善良的人自发行动起来,掩骼埋胔,让逝者得以安息。

成语故事

在古代,战争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年,边疆地区又起战事,两国军队激烈交锋,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战争结束后,一位名叫李义的官员被派往当地处理战后事宜。当他看到战场上那些无人收敛的尸骨,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悯。 李义出身贫寒,深知百姓之苦。他自幼便熟读史书,明白“掩骼埋胔”乃是仁政之举,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仁德之君,在面对战乱后的惨状时,都会积极采取措施掩埋尸骨,以安抚民心。 于是,李义决定亲自组织人手,展开掩埋尸骨的工作。然而,这个决定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战争刚刚结束,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掩埋尸骨是一种浪费。 但李义不为所动,他慷慨陈词:“古人云,‘仁者爱人’。这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曾经也是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父母,他们为了国家和家园付出了生命。如今,我们怎能忍心让他们暴尸荒野?若不加以掩埋,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会让生者心寒。” 在李义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加入到“掩骼埋胔”的队伍中来。他们不辞辛劳,将一具具尸骨仔细地收敛、掩埋。 经过多日的努力,战场上的尸骨终于被妥善处理。此事传开后,当地百姓对李义感恩戴德,纷纷称赞他的仁德。而周边地区的百姓听闻此事,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许多人迁徙而来。 由于人心安定,这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逐渐恢复了生机。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商业逐渐繁荣。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无不感慨李义的“掩骼埋胔”之举。他以仁心对待逝者,最终换来了一方的安宁与繁荣,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掩骼埋胔-成语图片

掩骼埋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