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骼埋胔
成語拼音
- yǎn gé mái zì
掩骼埋胔成語解釋
- 指收葬暴露於野的屍骨。爲古代的恤民之政。
典故出處
-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鄭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成語典故
- 方春戒節,賑濟乏厄,掩骼埋胔之時。★《後漢書·質帝紀》
成語造句
- 戰爭過後,這片土地滿目瘡痍,幸好有一羣善良的人自發行動起來,掩骼埋胔,讓逝者得以安息。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戰爭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年,邊疆地區又起戰事,兩國軍隊激烈交鋒,一時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戰爭結束後,一位名叫李義的官員被派往當地處理戰後事宜。當他看到戰場上那些無人收斂的屍骨,心中涌起無限的悲憫。
李義出身貧寒,深知百姓之苦。他自幼便熟讀史書,明白“掩骼埋胔”乃是仁政之舉,也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仁德之君,在面對戰亂後的慘狀時,都會積極採取措施掩埋屍骨,以安撫民心。
於是,李義決定親自組織人手,展開掩埋屍骨的工作。然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爲,戰爭剛剛結束,當務之急是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掩埋屍骨是一種浪費。
但李義不爲所動,他慷慨陳詞:“古人云,‘仁者愛人’。這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曾經也是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父母,他們爲了國家和家園付出了生命。如今,我們怎能忍心讓他們暴屍荒野?若不加以掩埋,不僅是對逝者的不敬,更會讓生者心寒。”
在李義的堅持下,越來越多的人被他的義舉所感動,紛紛加入到“掩骼埋胔”的隊伍中來。他們不辭辛勞,將一具具屍骨仔細地收斂、掩埋。
經過多日的努力,戰場上的屍骨終於被妥善處理。此事傳開後,當地百姓對李義感恩戴德,紛紛稱讚他的仁德。而周邊地區的百姓聽聞此事,也對這片土地充滿了嚮往,許多人遷徙而來。
由於人心安定,這片飽受戰亂之苦的土地逐漸恢復了生機。農業生產得以發展,商業逐漸繁榮。
多年以後,當人們回憶起這段歷史,無不感慨李義的“掩骼埋胔”之舉。他以仁心對待逝者,最終換來了一方的安寧與繁榮,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掩骼埋胔-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