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拼音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语解释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典故出处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语典故

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卫国。他更为放肆,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语造句

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过分了,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必须要采取行动加以制止。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诸侯国。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主,但实际上权力却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大夫所瓜分。 季孙氏的家主季平子更是权势滔天,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有一次,季平子在自己的庭院中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他居然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在当时的礼制中,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平子的这种越礼行为引起了鲁国许多人的不满和愤慨。 鲁国的一位大夫叫孔子,他一直致力于恢复周礼,倡导人们遵守礼制和道德规范。当孔子得知季平子的所作所为后,愤怒地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孔子认为季平子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和崩溃。 孔子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季平子个人行为的谴责,更是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一种深刻反思。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纷争,礼崩乐坏,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孔子希望通过强调礼制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传统道德和秩序的尊重,从而重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它表达了对那些超越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的事情的强烈愤慨和不能容忍的态度。它提醒着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轻易地对不道德、不合理的行为妥协和退让。即使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诱惑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捍卫正义和道德。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句成语不断地被人们引用和传颂,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敢于挺身而出,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真理和正义而奋斗。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这句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用它来指引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语图片

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