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語拼音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語解釋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典故出處

《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魯國貴族季孫氏操縱朝政大權,把魯昭公趕到齊國,把魯哀公趕往衛國。他更爲放肆,在家設置“八佾”這個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樂隊,嚴重違背了周禮,孔子氣憤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語造句

他的所作所爲實在太過分了,已經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必須要採取行動加以制止。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魯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諸侯國。當時的魯國國君魯昭公雖然名義上是一國之主,但實際上權力卻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家大夫所瓜分。 季孫氏的家主季平子更是權勢滔天,他的行爲越來越肆無忌憚。有一次,季平子在自己的庭院中舉辦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他居然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在當時的禮制中,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平子的這種越禮行爲引起了魯國許多人的不滿和憤慨。 魯國的一位大夫叫孔子,他一直致力於恢復周禮,倡導人們遵守禮制和道德規範。當孔子得知季平子的所作所爲後,憤怒地說道:“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做呢?孔子認爲季平子的行爲嚴重破壞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如果不加以制止,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混亂和崩潰。 孔子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季平子個人行爲的譴責,更是對當時社會亂象的一種深刻反思。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諸侯紛爭,禮崩樂壞,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孔子希望通過強調禮制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傳統道德和秩序的尊重,從而重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它表達了對那些超越道德底線和行爲準則的事情的強烈憤慨和不能容忍的態度。它提醒着人們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要輕易地對不道德、不合理的行爲妥協和退讓。即使在面對強大的壓力和誘惑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勇敢地捍衛正義和道德。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句成語不斷地被人們引用和傳頌,它成爲了一種精神的象徵和力量的源泉。它激勵着人們在面對不公和邪惡時,敢於挺身而出,發出自己的聲音,爲了真理和正義而奮鬥。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我們都應該時刻銘記這句成語所蘊含的深刻意義,用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語圖片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