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
成语拼音
- shā jī jǐng hóu
杀鸡儆猴成语解释
-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典故出处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成语典故
- 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成语造句
- 他严厉惩罚了那几个犯错的员工,以此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张三的恶霸。他整日游手好闲,欺压百姓,搞得整个小镇鸡犬不宁。
一天,张三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卖水果的老翁。他心生歹意,上前就拿起几个水果吃了起来,吃完一抹嘴,大摇大摆地就要走。老翁自然不干,上前拦住他索要水果钱。张三顿时大怒,对老翁拳打脚踢,周围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此时,新上任的县太爷李四恰好路过。他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气愤。他立刻命令手下将张三抓了起来,带回衙门审问。
在衙门里,张三依然嚣张跋扈,丝毫不把李四放在眼里。李四深知,若不狠狠惩治张三,难以平民愤,也无法树立官府的威严。于是,他决定对张三施以重罚,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李四当着众多百姓的面,宣布了张三的种种恶行,并宣布对他的处罚。他让手下重重地杖责张三二十大板,打得张三哭爹喊娘,连连求饶。百姓们看到恶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纷纷拍手称快。
从那以后,小镇上的其他恶霸和无赖都收敛了许多,他们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惩治的“鸡”。而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平静和安宁。
正如《汉书·尹翁归传》中所记载:“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李四通过对张三这只“鸡”的严惩,让其他“猴子”们看到了违法乱纪的后果,从而达到了警示众人、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管理和治理中,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果断而严厉的措施,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惩处,来警示其他人,以确保整体的秩序和稳定。杀鸡儆猴虽然看似残酷,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人们对规则和法律心生敬畏,不敢轻易触犯。
杀鸡儆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