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儆猴
成語拼音
- shā jī jǐng hóu
殺雞儆猴成語解釋
-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典故出處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七章:“他們用的是殺雞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難堪。”
成語典故
- 從前一個耍猴人買了一隻不聽話的猴子,藝人十分生氣,就到市場買來一隻公雞,對它不斷敲鑼打鼓,公雞嚇呆了,藝人乘機拿刀殺了公雞,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嚇壞了,從此只要藝人說什麼或敲鑼打鼓,猴子就會毫不含糊地執行藝人的指令。
成語造句
- 他嚴厲懲罰了那幾個犯錯的員工,以此殺雞儆猴,讓其他人都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張三的惡霸。他整日遊手好閒,欺壓百姓,搞得整個小鎮雞犬不寧。
一天,張三在街上閒逛時,看到一個賣水果的老翁。他心生歹意,上前就拿起幾個水果吃了起來,喫完一抹嘴,大搖大擺地就要走。老翁自然不幹,上前攔住他索要水果錢。張三頓時大怒,對老翁拳打腳踢,周圍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此時,新上任的縣太爺李四恰好路過。他看到這一幕,心中十分氣憤。他立刻命令手下將張三抓了起來,帶回衙門審問。
在衙門裏,張三依然囂張跋扈,絲毫不把李四放在眼裏。李四深知,若不狠狠懲治張三,難以平民憤,也無法樹立官府的威嚴。於是,他決定對張三施以重罰,以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李四當着衆多百姓的面,宣佈了張三的種種惡行,並宣佈對他的處罰。他讓手下重重地杖責張三二十大板,打得張三哭爹喊娘,連連求饒。百姓們看到惡霸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紛紛拍手稱快。
從那以後,小鎮上的其他惡霸和無賴都收斂了許多,他們害怕自己會成爲下一個被懲治的“雞”。而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平靜和安寧。
正如《漢書·尹翁歸傳》中所記載:“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李四通過對張三這隻“雞”的嚴懲,讓其他“猴子”們看到了違法亂紀的後果,從而達到了警示衆人、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管理和治理中,有時候需要採取一些果斷而嚴厲的措施,通過對個別典型的懲處,來警示其他人,以確保整體的秩序和穩定。殺雞儆猴雖然看似殘酷,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讓人們對規則和法律心生敬畏,不敢輕易觸犯。
殺雞儆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