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吓猴
成语拼音
- shā jī xià hóu
杀鸡吓猴成语解释
-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典故出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杀鸡吓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没有做声。”
成语典故
- 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成语造句
- 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颇有几分杀鸡吓猴的意味。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一个小镇,镇上来了一个新的官员。这个官员名叫李明,他刚上任时,决心要整顿镇里的秩序,树立自己的权威。
镇里有几个地痞流氓,平日里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李明决定先拿他们开刀。一天,他把这几个地痞流氓召集到了一起,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训斥了他们一番。然而,这些地痞流氓根本不把李明的话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李明见此情形,知道光靠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捉来了一只鸡和一只猴子,然后当着那些地痞流氓和百姓的面,把鸡给杀了。鸡在临死前发出了凄惨的叫声,鲜血四溅。那只猴子看到这一幕,吓得浑身发抖,蜷缩在角落里不敢动弹。
李明看着那些地痞流氓,大声说道:“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如果你们再继续为非作歹,就如同这只鸡一样!”那些地痞流氓看到这血腥的一幕,又听到李明严厉的警告,心里都开始害怕起来。他们意识到这个新官员是动真格的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了。
从那以后,镇里的秩序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百姓们对李明的做法拍手称快,而那些地痞流氓也收敛了许多。李明通过“杀鸡吓猴”这一招,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让镇里的人都对他敬畏有加。
在历史上,类似这样“杀鸡吓猴”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古代的军队中,将领为了严明军纪,有时会对一些违纪的士兵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警示其他士兵,让他们不敢轻易违反军纪。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残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在现代社会中,“杀鸡吓猴”的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能会对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其他员工的作用;在教育领域,老师也可能会对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其他学生能够引以为戒。
当然,“杀鸡吓猴”也要注意适度和方法。如果过于频繁或过于严厉地使用这种策略,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要确保公平公正,不能随意针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否则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杀鸡吓猴”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但在使用时需要谨慎把握,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杀鸡吓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