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齧字
成语拼音
- yǎo wén niè zì
咬文齧字成语解释
-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读书的时候总是过于认真,甚至到了让人觉得有些繁琐的地步,简直就是在咬文啮字。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儒的书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对书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李儒勤奋好学,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他整日埋头苦读,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然而,随着学问的增长,李儒却逐渐陷入了一个误区。
在研读经典时,李儒过分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反复推敲琢磨,力求理解得精确无误。他常常为了一个字的读音或者解释,与同窗好友争论不休,甚至不惜花费数天的时间去查阅各种典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书院的先生讲授一篇古文,其中有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先生解释说这句话是表达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劝诫学子们要珍惜光阴。然而,李儒却对“斯”字的含义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斯”并非指代流水,而是另有深意。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他连续数日废寝忘食地翻阅古籍,寻找佐证。同窗们都劝他不要过于执着,先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即可,但李儒却不以为然,坚信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
又有一回,李儒参加一场文人的聚会。大家吟诗作对,气氛热烈。当有人吟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众人皆赞叹此句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李儒却当场指出“绿”字用得不妥,应该换作其他字更为恰当。他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使得原本欢乐的氛围变得尴尬起来。
李儒的这种行为,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无奈和困惑。他虽然在文字的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却忽略了文章的整体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科举考试中,他因为过度咬文啮字,未能准确理解考题的深意,最终名落孙山。
此事过后,李儒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过分注重文字的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和整体意境。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治学方法,不再一味地咬文啮字,而是注重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最终学业有成,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不能像李儒起初那样只注重咬文啮字,而应该把握整体,理解实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
咬文齧字-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