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齧字

成語拼音

yǎo wén niè zì

咬文齧字成語解釋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同咬文嚼字”。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讀書的時候總是過於認真,甚至到了讓人覺得有些繁瑣的地步,簡直就是在咬文齧字。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儒的書生。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便對書籍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李儒勤奮好學,一心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他整日埋頭苦讀,對於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無一不精。然而,隨着學問的增長,李儒卻逐漸陷入了一個誤區。 在研讀經典時,李儒過分拘泥於文字的表面意思,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反覆推敲琢磨,力求理解得精確無誤。他常常爲了一個字的讀音或者解釋,與同窗好友爭論不休,甚至不惜花費數天的時間去查閱各種典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有一次,書院的先生講授一篇古文,其中有一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先生解釋說這句話是表達時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勸誡學子們要珍惜光陰。然而,李儒卻對“斯”字的含義提出了異議。他認爲“斯”並非指代流水,而是另有深意。爲了證明自己的看法,他連續數日廢寢忘食地翻閱古籍,尋找佐證。同窗們都勸他不要過於執着,先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即可,但李儒卻不以爲然,堅信自己的見解纔是正確的。 又有一回,李儒參加一場文人的聚會。大家吟詩作對,氣氛熱烈。當有人吟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衆人皆讚歎此句意境優美,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景象。可李儒卻當場指出“綠”字用得不妥,應該換作其他字更爲恰當。他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理由,使得原本歡樂的氛圍變得尷尬起來。 李儒的這種行爲,讓身邊的人都感到無奈和困惑。他雖然在文字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卻忽略了文章的整體內涵和作者的情感表達。科舉考試中,他因爲過度咬文齧字,未能準確理解考題的深意,最終名落孫山。 此事過後,李儒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過分注重文字的細枝末節,而忽略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和整體意境。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治學方法,不再一味地咬文齧字,而是注重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意圖,最終學業有成,成爲了當地有名的學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我們不能像李儒起初那樣只注重咬文齧字,而應該把握整體,理解實質,這樣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真諦。

咬文齧字-成語圖片

咬文齧字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