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啮字
成语拼音
- yǎo wén niè zì
咬文啮字成语解释
-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我们不应过分地咬文啮字,而是要注重领会其整体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书的书生。李书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李书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小城,城中的人们对于学问都十分敬重。李书自小聪慧,且勤奋好学,一心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光宗耀祖。
随着年岁渐长,李书开始准备参加乡试。他日夜苦读,对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都反复琢磨,力求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或许是过于追求完美,李书渐渐陷入了一种过度纠结文字细节的状态。
有一次,他与同窗好友一同探讨一篇古人的佳作。文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同窗觉得此句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此赞不绝口。可李书却偏偏对“绿”字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还有其他字或许更能精准地表达这种意境。同窗们都觉得他有些过于苛求,可他却不以为然,依旧固执己见,非要找出一个他认为最合适的字来替代。
在准备乡试的过程中,李书这种咬文啮字的习惯愈发严重。他在写作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的用法,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忘记了文章整体的结构和立意。结果,在乡试中,他虽然文章的字词用得极为精准,可由于整体立意不高,结构混乱,最终名落孙山。
李书深受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过度关注文字的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就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思考,李书重新振作起来。他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再一味地咬文啮字,而是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整体架构,同时也适当关注文字的精准运用。最终,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他凭借出色的文章,金榜题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适当追求文字的精准是好事,但切不可过度咬文啮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咬文啮字-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