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害辞

成语拼音

yǐ wén hài cí

以文害辞成语解释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典故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成语典故

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率合程度,侃侃者然也。是篇落句处凡五杜鹃岂可以文害辞、辞害意耶?★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

成语造句

在解读古代文献时,我们不能拘泥于字句而因小失大,要避免以文害辞,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国度,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文人。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对各种文学经典了如指掌,且文笔极佳,在当地颇有名气。 一次,国王为了选拔人才,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学比赛。李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他自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定能脱颖而出。比赛的题目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撰写一篇颂文。李明挥笔成章,文中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众人读罢皆赞叹不已。 然而,在评选的过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却对李明的文章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李明虽然文采斐然,但其文章过于注重修辞和华丽的词句,反而在表达主旨和阐述观点上显得有些模糊不清,这正是“以文害辞”。老学者解释道,就如同古代的一位著名文人,其作品虽然词句优美,却因过度追求形式而使真正要传达的思想被遮掩,让读者难以领会其核心要义。 李明听闻此言,起初心中颇为不服。他认为自己的文章无可挑剔,老学者纯属故意刁难。但冷静下来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开始反思。他想起历史上也曾有不少文人,因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而忽略了文章的实质内容,最终未能流传千古。 经过深思熟虑,李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找到老学者,虚心请教,老学者欣慰地为他指点迷津。此后,李明在写作时不再单纯追求华丽的文辞,而是更注重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表达。他的文章变得更加朴实而有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发声。 最终,李明凭借着自己不断改进的文风,成为了备受尊敬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也为后人所称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写作和表达时,切不可“以文害辞”,要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才能真正发挥文字的力量。

以文害辞-成语图片

以文害辞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