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害辭
成語拼音
- yǐ wén hài cí
以文害辭成語解釋
- 指拘於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典故出處
-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朱熹集註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成語典故
- 子美詩,備諸家體,非必率合程度,侃侃者然也。是篇落句處凡五杜鵑豈可以文害辭、辭害意耶?★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二》
成語造句
- 在解讀古代文獻時,我們不能拘泥於字句而因小失大,要避免以文害辭,應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意圖和情感。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國度,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文人。他自幼聰慧,飽讀詩書,對各種文學經典瞭如指掌,且文筆極佳,在當地頗有名氣。
一次,國王爲了選拔人才,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文學比賽。李明毫不猶豫地參加了,他自信憑藉自己的才華定能脫穎而出。比賽的題目是爲國家的繁榮昌盛撰寫一篇頌文。李明揮筆成章,文中引經據典,辭藻華麗,衆人讀罷皆讚歎不已。
然而,在評選的過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卻對李明的文章提出了異議。他認爲李明雖然文采斐然,但其文章過於注重修辭和華麗的詞句,反而在表達主旨和闡述觀點上顯得有些模糊不清,這正是“以文害辭”。老學者解釋道,就如同古代的一位著名文人,其作品雖然詞句優美,卻因過度追求形式而使真正要傳達的思想被遮掩,讓讀者難以領會其核心要義。
李明聽聞此言,起初心中頗爲不服。他認爲自己的文章無可挑剔,老學者純屬故意刁難。但冷靜下來後,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開始反思。他想起歷史上也曾有不少文人,因過分追求文辭的華美,而忽略了文章的實質內容,最終未能流傳千古。
經過深思熟慮,李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找到老學者,虛心請教,老學者欣慰地爲他指點迷津。此後,李明在寫作時不再單純追求華麗的文辭,而是更注重內容的深度和思想的表達。他的文章變得更加樸實而有力,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爲國家的發展和民衆的福祉發聲。
最終,李明憑藉着自己不斷改進的文風,成爲了備受尊敬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也爲後人所稱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寫作和表達時,切不可“以文害辭”,要讓形式服務於內容,才能真正發揮文字的力量。
以文害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