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乱朱

成语拼音

yǐ zǐ luàn zhū

以紫乱朱成语解释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典故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艺术创作中,若不遵循基本的审美原则,随意混搭元素,就容易出现以紫乱朱的情况,导致作品失去原本应有的和谐与美感。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当时,有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国内的政治局面逐渐陷入混乱。国君原本是一位有着清明志向的君主,希望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心怀叵测的臣子逐渐在朝中掌握了权力。 这些臣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常常向国君进献一些看似华丽却毫无实际价值的建议。他们用花言巧语迷惑国君,让国君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 在选拔官员时,这些奸臣不再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而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和关系来任命。于是,一些无能之辈纷纷占据了重要的职位,而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贤能之士却被排斥在外。 有一位忠臣,看到国家如此混乱的局面,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国君进谏,指出这些奸臣的所作所为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国君已经被奸臣们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对忠臣的谏言置若罔闻。 久而久之,朝廷上下充斥着无能之辈,国家的治理变得混乱不堪。原本清明的政治环境被这些奸臣搞得乌烟瘴气,就如同用紫色来混淆红色,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最终,这个诸侯国因为内部的混乱和腐败,国力日益衰弱。周边的强国趁机出兵攻打,这个国家很快就陷入了灭亡的境地。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以紫乱朱”的危害。它告诫后人,在政治、社会和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明辨是非,坚守正道,不能让那些虚假、不良的事物混淆了我们的判断,破坏了原本的秩序和美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正、和谐与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以紫乱朱-成语图片

以紫乱朱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