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亂朱

成語拼音

yǐ zǐ luàn zhū

以紫亂朱成語解釋

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

典故出處

《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藝術創作中,若不遵循基本的審美原則,隨意混搭元素,就容易出現以紫亂朱的情況,導致作品失去原本應有的和諧與美感。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政治局勢錯綜複雜。 當時,有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國內的政治局面逐漸陷入混亂。國君原本是一位有着清明志向的君主,希望能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心懷叵測的臣子逐漸在朝中掌握了權力。 這些臣子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常常向國君進獻一些看似華麗卻毫無實際價值的建議。他們用花言巧語迷惑國君,讓國君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決策。 在選拔官員時,這些奸臣不再以才能和品德爲標準,而是憑藉個人的喜好和關係來任命。於是,一些無能之輩紛紛佔據了重要的職位,而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賢能之士卻被排斥在外。 有一位忠臣,看到國家如此混亂的局面,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國君進諫,指出這些奸臣的所作所爲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然而,國君已經被奸臣們的甜言蜜語所迷惑,對忠臣的諫言置若罔聞。 久而久之,朝廷上下充斥着無能之輩,國家的治理變得混亂不堪。原本清明的政治環境被這些奸臣搞得烏煙瘴氣,就如同用紫色來混淆紅色,是非顛倒,黑白不分。 最終,這個諸侯國因爲內部的混亂和腐敗,國力日益衰弱。周邊的強國趁機出兵攻打,這個國家很快就陷入了滅亡的境地。 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以紫亂朱”的危害。它告誡後人,在政治、社會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明辨是非,堅守正道,不能讓那些虛假、不良的事物混淆了我們的判斷,破壞了原本的秩序和美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公正、和諧與穩定,國家才能繁榮昌盛,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以紫亂朱-成語圖片

以紫亂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