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梨祸枣

成语拼音

zāi lí huò zǎo

灾梨祸枣成语解释

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

典故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

成语典故

其中或者有片言只语可采,敬烦删定。至于会不会有灾梨祸枣,非我所能计了。★高阳《胭脂井》

成语造句

我写的这些粗陋文字,恐怕是灾梨祸枣,难入大家之眼。

成语故事

在古代,出版一本书籍并非易事。印刷术尚未普及之时,书籍的流传主要依靠手抄。那些被视为珍贵的典籍,往往历经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精心抄写与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术逐渐兴起,书籍的制作变得相对容易起来。这原本是文化传播的一大幸事,可却也引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有一位名叫郑某的文人,自恃有些才华,便急于将自己的作品付梓出版。他的文章,粗制滥造,毫无深度与内涵,却一心想着能借此扬名立万。 郑某四处寻找出版商,终于有一家小作坊为了盈利,答应为他印制书籍。书籍出版后,郑某便迫不及待地四处炫耀,还试图将其推广到各个书馆售卖。 可那些真正有学识、有品位的读书人,在翻阅了他的作品后,纷纷摇头叹息。这些文字空洞无物,逻辑混乱,简直就是对纸张和木材的浪费。 正如古人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给后人带来启迪和智慧;而粗劣的作品,就如郑某的这些,只能是“灾梨祸枣”,白白地毁掉了梨树和枣树所提供的宝贵资源,也玷污了书籍这一神圣的知识载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看到无数经典之作熠熠生辉,它们经过了岁月的考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而那些如同郑某这般只为追求虚名,不注重质量的作品,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汰,成为人们口中的笑柄。 这也警示着后来的文人墨客,创作应当秉持着严谨和负责的态度,切不可为了一时的虚荣和利益,而做出“灾梨祸枣”之事,以免遭人诟病,遗臭万年。

灾梨祸枣-成语图片

灾梨祸枣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