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梨禍棗

成語拼音

zāi lí huò zǎo

災梨禍棗成語解釋

從前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濫刻無用不好的書。

典故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至於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聖,不但有明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矣。”

成語典故

其中或者有片言隻語可採,敬煩刪定。至於會不會有災梨禍棗,非我所能計了。★高陽《胭脂井》

成語造句

我寫的這些粗陋文字,恐怕是災梨禍棗,難入大家之眼。

成語故事

在古代,出版一本書籍並非易事。印刷術尚未普及之時,書籍的流傳主要依靠手抄。那些被視爲珍貴的典籍,往往歷經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精心抄寫與傳承。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印刷術逐漸興起,書籍的製作變得相對容易起來。這原本是文化傳播的一大幸事,可卻也引發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有一位名叫鄭某的文人,自恃有些才華,便急於將自己的作品付梓出版。他的文章,粗製濫造,毫無深度與內涵,卻一心想着能借此揚名立萬。 鄭某四處尋找出版商,終於有一家小作坊爲了盈利,答應爲他印製書籍。書籍出版後,鄭某便迫不及待地四處炫耀,還試圖將其推廣到各個書館售賣。 可那些真正有學識、有品位的讀書人,在翻閱了他的作品後,紛紛搖頭嘆息。這些文字空洞無物,邏輯混亂,簡直就是對紙張和木材的浪費。 正如古人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正優秀的作品能夠流傳千古,給後人帶來啓迪和智慧;而粗劣的作品,就如鄭某的這些,只能是“災梨禍棗”,白白地毀掉了梨樹和棗樹所提供的寶貴資源,也玷污了書籍這一神聖的知識載體。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能看到無數經典之作熠熠生輝,它們經過了歲月的考驗,成爲了人類文明的瑰寶。而那些如同鄭某這般只爲追求虛名,不注重質量的作品,終究會被時間所淘汰,成爲人們口中的笑柄。 這也警示着後來的文人墨客,創作應當秉持着嚴謹和負責的態度,切不可爲了一時的虛榮和利益,而做出“災梨禍棗”之事,以免遭人詬病,遺臭萬年。

災梨禍棗-成語圖片

災梨禍棗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