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吃酒李公颠

成语拼音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

张公吃酒李公颠成语解释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典故出处

宋·李棨《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明明是小王犯的错,结果却让小李来承担责任,这真是张公吃酒李公颠。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两个官员,分别姓张和姓李。张公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一心为百姓谋福祉;而李公则心胸狭隘,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 这一年,朝廷下拨了一笔救灾的款项,用于赈济遭受天灾的地区。张公负责这笔款项的分配和使用,他不辞辛劳,亲自深入灾区,了解灾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然而,李公却打起了这笔款项的主意,他企图从中克扣一部分,中饱私囊。 李公暗中勾结一些不法商人,虚报救灾物资的价格,试图蒙混过关。张公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严厉制止了李公的行为,并对他进行了斥责。李公怀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张公。 不久之后,朝廷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声称张公在救灾款项的使用上存在严重的贪污行为。朝廷大为震惊,立即派遣官员前来调查。李公趁机在调查人员面前添油加醋,故意误导调查方向。 然而,经过深入的调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是李公妄图贪污救灾款不成,便诬陷张公。最终,李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民间却传出了“张公吃酒李公颠”的传言。意思是明明是李公犯下的过错,却让张公遭受了不白之冤和误解。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生活中常常会有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情况发生。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冤枉了好人,放过了坏人。就如同这个故事中的张公,明明一心为公,却险些被李公的阴谋所害。而“张公吃酒李公颠”这个成语,也成为了提醒人们要公正客观看待事物,避免误判的一个生动写照。

张公吃酒李公颠-成语图片

张公吃酒李公颠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