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吃酒李公醉

成语拼音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张公吃酒李公醉成语解释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典故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成语典故

世上有如此不公之事,正是张公吃酒李公醉,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

成语造句

这起纠纷明明和他无关,可最终却是张公吃酒李公醉,他被莫名其妙地牵连了进去。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政治风云变幻,宫廷斗争频繁。 当时,有两位官员,张公和李公,同在朝中为官。张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而李公则较为圆滑世故,善于迎合上司,在官场上左右逢源。 一次,皇帝设宴款待群臣。宴会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群臣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张公因心中有事,饮酒时显得有些闷闷不乐。而李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频频举杯,喝得醉意朦胧。 然而,宴会结束后,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小人向皇帝进谗言,诬陷张公在宴会上借酒撒疯,对皇帝不敬。皇帝听信了谗言,大发雷霆,准备降罪于张公。 而此时的张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陷害。李公虽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为了自保,选择了沉默不语。最终,张公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罚,被革职流放。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们都为张公鸣不平,但在权贵的打压下,也都无可奈何。 后来,人们说起这件事,都感慨不已,用“张公吃酒李公醉”来形容这种无辜受累、被人冤枉的情况。就如同张公明明是心中忧虑,李公才是真正喝得大醉,可最终受罚的却是张公。这个成语也警示着后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警惕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人,同时也要坚守正义,不做沉默的旁观者,以免让无辜之人遭受不白之冤。

张公吃酒李公醉-成语图片

张公吃酒李公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