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喫酒李公顛
成語拼音
-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
張公喫酒李公顛成語解釋
- 後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同張公喫酒李公醉”。
典故出處
- 宋·李棨《北里志·張住住》曲中唱曰張公喫酒李公顛,盛六生兒鄭九憐。”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明明是小王犯的錯,結果卻讓小李來承擔責任,這真是張公喫酒李公顛。
成語故事
- 在唐朝時期,有兩個官員,分別姓張和姓李。張公爲人正直,爲官清廉,一心爲百姓謀福祉;而李公則心胸狹隘,常常爲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
這一年,朝廷下撥了一筆救災的款項,用於賑濟遭受天災的地區。張公負責這筆款項的分配和使用,他不辭辛勞,親自深入災區,瞭解災民的實際需求,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然而,李公卻打起了這筆款項的主意,他企圖從中剋扣一部分,中飽私囊。
李公暗中勾結一些不法商人,虛報救災物資的價格,試圖矇混過關。張公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嚴厲制止了李公的行爲,並對他進行了斥責。李公懷恨在心,決定設計陷害張公。
不久之後,朝廷收到了一封匿名舉報信,信中聲稱張公在救災款項的使用上存在嚴重的貪污行爲。朝廷大爲震驚,立即派遣官員前來調查。李公趁機在調查人員面前添油加醋,故意誤導調查方向。
然而,經過深入的調查,真相終於大白。原來是李公妄圖貪污救災款不成,便誣陷張公。最終,李公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民間卻傳出了“張公喫酒李公顛”的傳言。意思是明明是李公犯下的過錯,卻讓張公遭受了不白之冤和誤解。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在生活中常常會有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情況發生。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以免冤枉了好人,放過了壞人。就如同這個故事中的張公,明明一心爲公,卻險些被李公的陰謀所害。而“張公喫酒李公顛”這個成語,也成爲了提醒人們要公正客觀看待事物,避免誤判的一個生動寫照。
張公喫酒李公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