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掉舌

成语拼音

zhāng kǒu diào shé

张口掉舌成语解释

指发表言论。

典故出处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面对如此复杂的难题,他一时不知如何应对,竟张口掉舌,说不出话来。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名叫苏代的谋士,他以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而闻名。当时,赵国想要攻打燕国,燕国上下一片恐慌。燕王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燕王推荐了苏代,说他或许能够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化解这场危机。燕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派人请来了苏代。 苏代见到燕王,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我此次前来,是为了给燕国带来和平。我刚刚从赵国经过,看到了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燕王急切地问道:“何事?快快道来。” 苏代缓缓说道:“我在赵国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幕。有一个人在集市上卖珍珠。他用一个精美的匣子装着珍珠,匣子装饰得无比华丽,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有一个买家看中了这匣子,出了高价买下。然而,当他打开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卖家,只带走了匣子。大王,您想想,这买家是不是太愚蠢了?他只看重了外表华丽的匣子,却忽略了真正珍贵的珍珠。” 燕王听了,疑惑地问:“这与赵国攻打我国有何关系?” 苏代神情严肃地说:“大王,如今赵国想要攻打燕国,就如同那买匣子之人。他们只看到了攻打燕国可能带来的暂时利益,却没有想到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损失。战争一旦爆发,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国家经济崩溃。赵国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土地和财富,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他们如此盲目冲动,就像那个张口掉舌、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买匣之人。” 燕王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于是,燕王派遣苏代前往赵国。苏代见到赵王,将同样的道理讲给了赵王听。赵王听后,沉思良久,最终决定放弃攻打燕国。 就这样,苏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让燕国百姓免受战火之苦。而“张口掉舌”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说话轻率、不经过深思熟虑,只看表面而不注重实质的人。在这个故事中,赵国最初决定攻打燕国的想法,就如同张口掉舌般的盲目和冲动。我们在面对各种决策和选择时,应当深思熟虑,不可张口掉舌,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张口掉舌-成语图片

张口掉舌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