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口掉舌
成語拼音
- zhāng kǒu diào shé
張口掉舌成語解釋
- 指發表言論。
典故出處
- 唐·羅隱《讒書·敘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俯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如此複雜的難題,他一時不知如何應對,竟張口掉舌,說不出話來。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名叫蘇代的謀士,他以能言善辯、足智多謀而聞名。當時,趙國想要攻打燕國,燕國上下一片恐慌。燕王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危急關頭,有人向燕王推薦了蘇代,說他或許能夠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化解這場危機。燕王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派人請來了蘇代。
蘇代見到燕王,不慌不忙地說道:“大王,我此次前來,是爲了給燕國帶來和平。我剛剛從趙國經過,看到了一件讓人深思的事情。”燕王急切地問道:“何事?快快道來。”
蘇代緩緩說道:“我在趙國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幕。有一個人在集市上賣珍珠。他用一個精美的匣子裝着珍珠,匣子裝飾得無比華麗,吸引了衆多人的目光。有一個買家看中了這匣子,出了高價買下。然而,當他打開匣子,卻把珍珠還給了賣家,只帶走了匣子。大王,您想想,這買家是不是太愚蠢了?他只看重了外表華麗的匣子,卻忽略了真正珍貴的珍珠。”
燕王聽了,疑惑地問:“這與趙國攻打我國有何關係?”
蘇代神情嚴肅地說:“大王,如今趙國想要攻打燕國,就如同那買匣子之人。他們只看到了攻打燕國可能帶來的暫時利益,卻沒有想到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和損失。戰爭一旦爆發,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國家經濟崩潰。趙國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土地和財富,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他們如此盲目衝動,就像那個張口掉舌、只看表面不看實質的買匣之人。”
燕王聽後,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於是,燕王派遣蘇代前往趙國。蘇代見到趙王,將同樣的道理講給了趙王聽。趙王聽後,沉思良久,最終決定放棄攻打燕國。
就這樣,蘇代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戰爭,讓燕國百姓免受戰火之苦。而“張口掉舌”這個成語,也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說話輕率、不經過深思熟慮,只看表面而不注重實質的人。在這個故事中,趙國最初決定攻打燕國的想法,就如同張口掉舌般的盲目和衝動。我們在面對各種決策和選擇時,應當深思熟慮,不可張口掉舌,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張口掉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