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

成语拼音

tòng dìng sī tòng

痛定思痛成语解释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典故出处

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成语典故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并伺机窥察军情。到元营后,文天祥慷慨陈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元军统帅伯颜被其才华折服,企图劝他归顺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不久,元军强迫文天祥跟随贾余庆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国恨家仇,就忍辱负重跟随贾余庆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人不备,乘上一条小船逃走,碾转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他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又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驱逐元军。不料,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辩,只得出城,从此改名换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来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后来汇集成《指南录》。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难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世的痛苦,这种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成语造句

经历了那次失败后,他开始认真反思,痛定思痛,决心做出改变,重新出发。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位爱国将领名叫文天祥。当时,南宋面临着蒙古军队的强大威胁,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文天祥积极投身于抗元斗争,他率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为了保卫国家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最终导致了局势的恶化。文天祥的军队虽然英勇奋战,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逐渐失利。最终,文天祥不幸被俘,被关押在敌人的狱中。在狱中,文天祥遭受了种种折磨和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忠诚,没有向敌人屈服。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痛苦和磨难之后,文天祥开始反思南宋的兴衰和自己的经历。他痛心地思考着国家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自己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意识到,南宋朝廷的腐败、官员的不作为以及民众的麻木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彻底的变革和努力,才能让国家重新崛起。虽然他自己身陷囹圄,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他的事迹和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文天祥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能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之中,而应该像他一样痛定思痛,从中吸取教训,寻找改进和进步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痛定思痛-成语图片

痛定思痛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