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成语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解释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典故出处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备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之后才能作别的打算。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你们不要议论了,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当时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侍从,退朝后心中仍旧无法安宁,他觉得吴王这样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吴王,使其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于是这个侍从在吴王的后花园内踱来踱去地想办法,就在此时,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了树上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刚亮,这个青年侍从又来到了吴王休息的后花园,他手拿一把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第三天早晨他又来到树下转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这样转来转去的。有人觉得他的行为很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从又来了,吴王也来了,便问他:“你一连几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呢?”这个青年侍从手拿弹弓,对吴王轻声说道:“大王,您小声一点。您向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着在那里高兴地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弯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青年侍从说:“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吴王说:“这又说明什么呢?”  青年侍从将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然后说:“那只黄雀只顾着看着蟑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对准它了。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  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局势中,各方势力角逐,常常是一方想着如何算计别人,却不知自己也可能成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那只螳螂。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在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中,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国王。 这位国王一心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他整天盘算着如何攻打邻国,夺取更多的城池。他的大臣们多次劝谏他要谨慎行事,考虑到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但国王却不以为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野心之中。 在这个诸侯国的宫廷中,有一位聪明睿智的谋士。他看到国王的行为越来越危险,心中十分忧虑。有一天,谋士想到了一个办法,希望能够让国王清醒过来。 谋士请求国王和他一起去花园散步。当他们来到花园时,谋士指着一棵树上的一只螳螂对国王说:“陛下,您看那只螳螂,它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一只蝉,准备发动攻击,抓住这顿美餐。”国王饶有兴趣地看着螳螂。 就在螳螂即将抓住蝉的时候,谋士又说道:“陛下,您再看后面,在螳螂的身后,有一只黄雀正悄悄地靠近,它也盯着螳螂,准备等螳螂抓住蝉后,一举将螳螂也收入囊中。”国王惊讶地看着这一幕。 谋士趁机对国王说:“陛下,您看这螳螂只想着眼前的蝉,却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而我们在谋划攻打邻国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可能忽略了其他诸侯国也在虎视眈眈,就如同这黄雀一样。如果我们贸然行动,很可能会陷入危险之中,成为别人的猎物。” 国王听了谋士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历史上那些因为盲目扩张而最终失败的例子,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国王不再急于发动战争,而是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后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地考虑问题。否则,就像那只螳螂一样,只顾着捕蝉,却没有意识到身后的黄雀,最终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提醒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意识,避免因一时的贪婪和冲动而陷入困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图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