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成語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解釋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喫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典故出處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兼併戰爭。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羣臣,宣佈了準備攻打楚國的決定。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就低聲議論起來,因爲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之後才能作別的打算。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你們不要議論了,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我決不輕饒!”  衆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當時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侍從,退朝後心中仍舊無法安寧,他覺得吳王這樣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吳王,使其放棄攻打楚國的想法。於是這個侍從在吳王的後花園內踱來踱去地想辦法,就在此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落到了樹上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剛亮,這個青年侍從又來到了吳王休息的後花園,他手拿一把彈弓,在樹底下轉來轉去。第三天早晨他又來到樹下轉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這樣轉來轉去的。有人覺得他的行爲很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從又來了,吳王也來了,便問他:“你一連幾天早晨來這花園裏幹什麼?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溼了,你到底要做什麼呢?”這個青年侍從手拿彈弓,對吳王輕聲說道:“大王,您小聲一點。您向樹上看,那裏有一隻蟬只顧着在那裏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有一隻螳螂躲在他身後,彎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吳王笑着說:“螳螂捕蟬,這有什麼好稀奇的。”青年侍從說:“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蟬,但它不知道,還有一隻黃雀在它身後,正伸長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吳王說:“這又說明什麼呢?”  青年侍從將手中的彈弓搭上泥丸對準黃雀,然後說:“那隻黃雀只顧着看着蟑螂,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經對準它了。蟬、螳螂、黃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危險啊!”  吳王聽到這裏,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從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成語造句

在複雜的局勢中,各方勢力角逐,常常是一方想着如何算計別人,卻不知自己也可能成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中的那隻螳螂。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和霸權,經常發生戰爭和衝突。在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中,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國王。 這位國王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他整天盤算着如何攻打鄰國,奪取更多的城池。他的大臣們多次勸諫他要謹慎行事,考慮到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但國王卻不以爲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野心之中。 在這個諸侯國的宮廷中,有一位聰明睿智的謀士。他看到國王的行爲越來越危險,心中十分憂慮。有一天,謀士想到了一個辦法,希望能夠讓國王清醒過來。 謀士請求國王和他一起去花園散步。當他們來到花園時,謀士指着一棵樹上的一隻螳螂對國王說:“陛下,您看那隻螳螂,它正全神貫注地盯着前方的一隻蟬,準備發動攻擊,抓住這頓美餐。”國王饒有興趣地看着螳螂。 就在螳螂即將抓住蟬的時候,謀士又說道:“陛下,您再看後面,在螳螂的身後,有一隻黃雀正悄悄地靠近,它也盯着螳螂,準備等螳螂抓住蟬後,一舉將螳螂也收入囊中。”國王驚訝地看着這一幕。 謀士趁機對國王說:“陛下,您看這螳螂只想着眼前的蟬,卻沒有意識到身後的危險。而我們在謀劃攻打鄰國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可能忽略了其他諸侯國也在虎視眈眈,就如同這黃雀一樣。如果我們貿然行動,很可能會陷入危險之中,成爲別人的獵物。” 國王聽了謀士的話,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歷史上那些因爲盲目擴張而最終失敗的例子,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國王不再急於發動戰爭,而是更加謹慎地權衡利弊,考慮到各種可能的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全面地考慮問題。否則,就像那隻螳螂一樣,只顧着捕蟬,卻沒有意識到身後的黃雀,最終可能會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提醒人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意識,避免因一時的貪婪和衝動而陷入困境。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圖片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