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不讳

成语拼音

zhèng yán bù huì

正言不讳成语解释

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典故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成语典故

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唐·苏试《〈凫绎先生文集〉叙》

成语造句

他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能做到据理力争,哪怕面对权威也正言不讳。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常常上演着忠臣直谏、直言不讳的动人场景。 话说在某一朝代,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他为人刚正不阿,心怀国家与百姓。当时的朝政被一些奸臣所把持,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蒙蔽圣听,导致国家的诸多政策出现偏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忠深知国家面临的危机,他决定挺身而出,向皇帝进谏。在一次朝会之上,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唯有李忠毫不畏惧。他当着众人的面,将国家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一道来,毫不隐讳。 他指出,奸臣当道,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致使民不聊生;赋税繁重,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边疆防务松弛,外敌虎视眈眈。他的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没有丝毫的拐弯抹角。 皇帝起初听闻这些直言,面露不悦之色。但李忠毫无退缩之意,继续慷慨陈词。他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那些因不听忠言而亡国的例子,来警示皇帝。他说道:“昔日商纣王不听比干之谏,沉迷酒色,终致亡国;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放过越王勾践,最终国破家亡。如今陛下若不重视这些问题,恐重蹈前人覆辙。” 李忠的这番直言不讳,让在场的奸臣们恨得咬牙切齿,他们纷纷指责李忠危言耸听,试图动摇国本。然而,李忠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忠诚和正义,坚信皇帝能够明辨是非。 最终,皇帝在李忠的恳切言辞中,幡然醒悟。他意识到李忠的一片忠心,决定痛下决心,整顿朝纲。皇帝严惩了那些奸臣,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加强了边疆的防务。 正是因为李忠的直言不讳,国家才得以从危机中走出,重新走向繁荣昌盛。而李忠也因其正直和勇敢,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被后世传颂不衰。

正言不讳-成语图片

正言不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