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不諱

成語拼音

zhèng yán bù huì

正言不諱成語解釋

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典故出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成語典故

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覆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唐·蘇試《〈鳧繹先生文集〉敘》

成語造句

他在討論問題時,總是能做到據理力爭,哪怕面對權威也正言不諱。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常常上演着忠臣直諫、直言不諱的動人場景。 話說在某一朝代,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他爲人剛正不阿,心懷國家與百姓。當時的朝政被一些奸臣所把持,他們爲了自身的利益,矇蔽聖聽,導致國家的諸多政策出現偏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忠深知國家面臨的危機,他決定挺身而出,向皇帝進諫。在一次朝會之上,滿朝文武都噤若寒蟬,唯有李忠毫不畏懼。他當着衆人的面,將國家當前存在的種種弊端一一道來,毫不隱諱。 他指出,奸臣當道,貪污腐敗之風盛行,致使民不聊生;賦稅繁重,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邊疆防務鬆弛,外敵虎視眈眈。他的言辭犀利,直指問題的核心,沒有絲毫的拐彎抹角。 皇帝起初聽聞這些直言,面露不悅之色。但李忠毫無退縮之意,繼續慷慨陳詞。他引經據典,以歷史上那些因不聽忠言而亡國的例子,來警示皇帝。他說道:“昔日商紂王不聽比干之諫,沉迷酒色,終致亡國;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放過越王勾踐,最終國破家亡。如今陛下若不重視這些問題,恐重蹈前人覆轍。” 李忠的這番直言不諱,讓在場的奸臣們恨得咬牙切齒,他們紛紛指責李忠危言聳聽,試圖動搖國本。然而,李忠不爲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忠誠和正義,堅信皇帝能夠明辨是非。 最終,皇帝在李忠的懇切言辭中,幡然醒悟。他意識到李忠的一片忠心,決定痛下決心,整頓朝綱。皇帝嚴懲了那些奸臣,減輕了百姓的賦稅,加強了邊疆的防務。 正是因爲李忠的直言不諱,國家才得以從危機中走出,重新走向繁榮昌盛。而李忠也因其正直和勇敢,成爲了百姓心中的英雄,被後世傳頌不衰。

正言不諱-成語圖片

正言不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