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不反

成语拼音

zhí mí bù fǎn

执迷不反成语解释

犹执迷不悟。同执迷不返”。

典故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若执迷不反,拒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赦。”

成语典故

彼若请封乞贡,宜令顺义为之代请,如其执迷不反,则宜姑置之度外,不必苦要之。★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

成语造句

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旁人多次劝阻,可他依旧执迷不反,最终自食恶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赵括的年轻人,他出生于军事世家,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兵法来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军事才能称赞有加,这让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 当时,秦国攻打赵国,廉颇奉命率军抵御。廉颇深知秦军强大,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然而,长时间的对峙让赵国的君臣们开始焦虑,他们认为廉颇太过保守,无法击退秦军。 就在这时,赵括主动请缨,声称自己能够迅速打败秦军。赵王被赵括的自信所打动,不顾众人的反对,任命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赵括上任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战略,大规模出兵进攻秦军。他满心以为自己的兵法知识足以应对战场的一切变化,却不知实际的战争远比兵书上所写的复杂得多。 秦军将领白起深知赵括的弱点,故意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赵括不知是计,执迷不反,率领军队一路追击。结果,秦军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和粮道,将赵军围困起来。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赵军在断粮多日后,军心大乱。赵括多次组织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最终他自己也在战斗中被杀。 四十多万赵军投降后,被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括因为执迷不反,盲目自信,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惨败,自己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不能一味地执迷不反,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这一段惨痛历史,时刻警示着后人,不可盲目自信,固执己见。

执迷不反-成语图片

执迷不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