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迷不反
成語拼音
- zhí mí bù fǎn
執迷不反成語解釋
- 猶執迷不悟。同執迷不返”。
典故出處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若執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成語典故
- 彼若請封乞貢,宜令順義爲之代請,如其執迷不反,則宜姑置之度外,不必苦要之。★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書》
成語造句
- 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旁人多次勸阻,可他依舊執迷不反,最終自食惡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叫趙括的年輕人,他出生於軍事世家,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兵法來滔滔不絕,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周圍的人對他的軍事才能稱讚有加,這讓趙括逐漸變得驕傲自滿。
當時,秦國攻打趙國,廉頗奉命率軍抵禦。廉頗深知秦軍強大,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試圖拖垮秦軍。然而,長時間的對峙讓趙國的君臣們開始焦慮,他們認爲廉頗太過保守,無法擊退秦軍。
就在這時,趙括主動請纓,聲稱自己能夠迅速打敗秦軍。趙王被趙括的自信所打動,不顧衆人的反對,任命趙括爲將,取代廉頗。
趙括上任後,立即改變了廉頗的戰略,大規模出兵進攻秦軍。他滿心以爲自己的兵法知識足以應對戰場的一切變化,卻不知實際的戰爭遠比兵書上所寫的複雜得多。
秦軍將領白起深知趙括的弱點,故意佯裝敗退,誘敵深入。趙括不知是計,執迷不反,率領軍隊一路追擊。結果,秦軍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和糧道,將趙軍圍困起來。
趙括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爲時已晚。趙軍在斷糧多日後,軍心大亂。趙括多次組織突圍,均以失敗告終,最終他自己也在戰鬥中被殺。
四十多萬趙軍投降後,被白起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趙括因爲執迷不反,盲目自信,最終導致了趙國的慘敗,自己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不能一味地執迷不反,要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這一段慘痛歷史,時刻警示着後人,不可盲目自信,固執己見。
執迷不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