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功
成语拼音
- zhǐ chǐ zhī gōng
咫尺之功成语解释
-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典故出处
- 《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明,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想要实现伟大的目标,不能只依赖于咫尺之功,必须有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两个相邻的国家,分别是卫国和鲁国。卫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鲁国则相对较小,但国君励精图治,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卫国的国君听闻鲁国的繁荣昌盛,心中十分嫉妒,决定发动战争,企图侵占鲁国的领土,掠夺其财富。于是,卫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鲁国进发。
鲁国国君得知卫国来袭,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抵抗。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名叫子羽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说道:“卫国虽然强大,但我们也不能轻易屈服。我们应当积极备战,凭借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未必不能抵御卫国的侵略。”鲁国国君采纳了子羽的建议,开始动员全国之力,准备抵抗卫国的进攻。
鲁国的百姓们也纷纷响应国君的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妇女们则为士兵们准备衣物和食物。在鲁国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鲁国的军队迅速组建起来,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不久,卫国的军队抵达了鲁国边境。鲁国的将领们率领士兵们奋勇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鲁国的一位年轻将领名叫仲由,他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一次次地击退了卫国军队的进攻。然而,卫国军队毕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鲁国军队渐渐处于劣势。
在这危急关头,子羽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派人在卫国军队的后方制造混乱,散布谣言,说卫国国内发生了叛乱,国君危在旦夕。卫国的将领们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乱,纷纷担心国内的局势。此时,鲁国军队趁机发起反攻,一举打乱了卫国军队的阵脚。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卫国军队终于溃败而逃。鲁国军队乘胜追击,收复了失地,还缴获了大量的兵器和物资。鲁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称赞国君的英明领导和将领们的英勇作战。
在庆功宴上,国君对子羽和仲由等功臣进行了封赏。子羽却说道:“此次胜利,乃是众人之力,我等只是尽了微薄之力,不敢居功。况且,卫国虽败,但仍有实力,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还需加强防备,以防其再次来犯。”国君听了,深以为然,点头称赞。
此次战争,鲁国以弱胜强,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虽然只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其意义重大。这一场胜利可谓是“咫尺之功”,虽然看似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胜利,但却为鲁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与发展的时间,也让鲁国的百姓们免受战争之苦。而鲁国能够取得这一胜利,靠的不仅仅是将领们的英勇和智慧,更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结果。这个故事也告诉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咫尺之功-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