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书

成语拼音

zhǐ chǐ zhī shū

咫尺之书成语解释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成语典故

闻得钱騕智勇足备,明公若驰咫尺之书,厚具礼币,只说越州贼寇未平,向董昌借钱騕来此征剿。★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成语造句

即便相隔甚远,只要收到亲人的咫尺之书,便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诸侯纷争,天下动荡不安。 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他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然而,赵奢深知自己儿子的弱点,他曾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时光流转,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赵国最初的将领廉颇采取了坚守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但赵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策略,主动出击。他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就能轻易战胜秦军。然而,他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对战场的瞬息万变缺乏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秦军的将领白起却是身经百战,深知战场之道。他巧妙地布置了陷阱,引诱赵括的军队深入。赵括不知是计,贸然前进,最终陷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赵军被困多日,粮草断绝,士兵们饥饿疲惫。赵括多次试图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括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告诫,懊悔不已。他深知自己的自负和轻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远在赵国的朝堂之上,赵王焦急万分,盼望着前线能传来赵括的消息。然而,等来的却是赵军大败,赵括战死的噩耗。赵王痛心疾首,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精锐士兵,国力大损。而赵括,因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空谈兵法,最终导致了如此惨痛的结局。 后来,有一位智者在评论此事时说道:“赵王与赵括之间,本应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但由于赵王的轻信和赵括的自负,他们未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犹如仅有咫尺之书的距离,却未能互通有无,最终酿成大祸。”从此,“咫尺之书”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或者是虽然距离近但书信难传。 它提醒着后人,在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有效的沟通,切莫因为距离近而忽视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咫尺之书-成语图片

咫尺之书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