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書

成語拼音

zhǐ chǐ zhī shū

咫尺之書成語解釋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典故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託於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成語典故

聞得錢騕智勇足備,明公若馳咫尺之書,厚具禮幣,只說越州賊寇未平,向董昌借錢騕來此征剿。★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成語造句

即便相隔甚遠,只要收到親人的咫尺之書,便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諸侯紛爭,天下動盪不安。 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年輕人,他出身將門,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也難不倒他。然而,趙奢深知自己兒子的弱點,他曾憂心忡忡地對妻子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時光流轉,秦國與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趙國最初的將領廉頗採取了堅守的策略,秦軍久攻不下。但趙王急於求勝,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決定用趙括替換廉頗。 趙括上任後,一改廉頗的策略,主動出擊。他自信滿滿,以爲憑藉自己所學的兵法知識就能輕易戰勝秦軍。然而,他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對戰場的瞬息萬變缺乏應對能力。 與此同時,秦軍的將領白起卻是身經百戰,深知戰場之道。他巧妙地佈置了陷阱,引誘趙括的軍隊深入。趙括不知是計,貿然前進,最終陷入了秦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趙軍被困多日,糧草斷絕,士兵們飢餓疲憊。趙括多次試圖突圍,但都以失敗告終。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趙括想起了父親曾經的告誡,懊悔不已。他深知自己的自負和輕率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遠在趙國的朝堂之上,趙王焦急萬分,盼望着前線能傳來趙括的消息。然而,等來的卻是趙軍大敗,趙括戰死的噩耗。趙王痛心疾首,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精銳士兵,國力大損。而趙括,因爲自己的盲目自信和空談兵法,最終導致瞭如此慘痛的結局。 後來,有一位智者在評論此事時說道:“趙王與趙括之間,本應保持密切的溝通,及時瞭解戰場的真實情況。但由於趙王的輕信和趙括的自負,他們未能傳遞準確的信息,猶如僅有咫尺之書的距離,卻未能互通有無,最終釀成大禍。”從此,“咫尺之書”這個成語便被用來形容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或者是雖然距離近但書信難傳。 它提醒着後人,在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有效的溝通,切莫因爲距離近而忽視了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咫尺之書-成語圖片

咫尺之書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