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均力敌
成语拼音
- zhì jūn lì dí
智均力敌成语解释
- 指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双方的策略和资源配置展现出了高度的复杂性,可谓是智均力敌,难分高下。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风云激荡的故事。
那是在乱世之中,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纷纷崛起,都企图在这混沌的局势中称霸一方。
在北方,有两位豪杰,一位名叫公孙烈,另一位唤作司马宏。公孙烈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英勇善战,且善于谋略。他所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声名远扬。
司马宏则是一介书生出身,然而他心怀壮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领导力,招揽了众多贤能之士为其效力。他善于洞察人心,能准确把握局势的变化,从而制定出精妙的战略。
当他们的势力范围逐渐接壤,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爆发。双方都深知对方的厉害,不敢贸然行动。
公孙烈的军队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但其后方补给线过长,一旦陷入持久战,可能会面临物资短缺的困境。司马宏这边虽然兵力和装备稍逊一筹,但他的智囊团足智多谋,且占据着地形的优势。
初次交锋,双方都只是试探性地派出小股部队,试图摸清对方的虚实。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下来,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未能占到明显的上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公孙烈心急如焚,想要速战速决,却又忌惮司马宏的谋略。司马宏则沉着应对,以守为攻,等待着公孙烈露出破绽。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公孙烈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却被司马宏提前识破,设下埋伏,让公孙烈的军队损失惨重。然而,司马宏也未能趁机一举消灭公孙烈,因为公孙烈在关键时刻组织了顽强的抵抗,成功撤退。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年,双方都倾尽了全力,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对方。他们之间的较量,真可谓是智均力敌,难分伯仲。
最终,在各方势力的斡旋下,公孙烈和司马宏决定罢兵言和,共同谋求和平与发展。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当双方智谋和力量相当之时,往往需要以和为贵,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智均力敌-成语图片